好書推薦:《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第三講──培養洞察力、同理心、修復力

emotion

上兩篇文章,我提及書中的作者提醒我們用不抓狂的教學法,家長先要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其次再與孩子進行情感連結。當孩子的情緒平伏後,亦即上層大腦凌駕於下層大腦,父母便可以從新引導孩子,讓孩子建立洞察力、同理心及解難的能力。當孩子能有更多的機會顧及他人的感受,他們便愈懂得學習如何與人相處,上層大腦也能藉此機會得以鍛鍊。

如何重新引導孩子作出思考?

作者在書中用管教一二三教導父母對子女進行「重新引導」。管教一二三是指什麼?我把書中的重點歸納如下:

一個定義:管教即教導。

父母要謹記我們在管教孩子時,目的是想教導孩子應有的行為,而不是對孩子作出處罰。作者指出人的大腦會主動避開負面情感經驗,因此孩子做了一些違背良知的行為時,他們所產生的反感可能會瞬間即逝。如果父母能意識到孩子有這些情緒,並能加以引導,便能培養孩子的道德感和自制力。

兩個原則:等孩子準備好、一致但不刻板

原則一:等孩子準備好再作管教

作者提及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先進行情感連結,再讓孩子從直覺反應轉為接納意見。我的兒子是一個很固執的小孩,當他情緒失控時,他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夠放下己見,自我冷靜,並說對不起。在他情緒高漲時,他的上層大腦會暫時失去功能,無法執行如何做決定、同理心、接納意見等工作。我必須等待他準備好,作才管教。有時,我會等上一個上午、甚至一整天也不出為奇。我覺得晚上準備入睡前也未必是一個好時機與孩子作重新引導,翌日再找一個時間,與孩子作溝通,也是不錯的選擇。總的來說,隨著多次的衝突,多次的情緒失控,兒子自我控制負面情緒的時間縮短了,我們等待的過程也隨之而縮短了。

原則二:一致但不刻板

這裏所指的是父母在管教孩子時能用一致態度對待孩子,但也不用死守訂下的規矩。父母也可以因著孩子當時狀況調整管教的方式,避免在管教上過於固執。如果孩子能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望,他亦可以預測得到父母所訂的界線,這樣便會讓孩子產生安全感,避免落入情緒的恐懼中。

有一次,我的兒子在與女兒玩耍的時候,因為他與女兒發生了爭執,繼而出手打女兒。在第一和第二次的爭執,我都有和他進行情感連結,並再作重新引導,提醒他打人是不對的行為,並教導他可用言語向女兒表達他的想法。當然,我們也為他立下界線,如果他今天再出現打家姐的情況,我們便不會給他吃下午茶,因為吃下午茶是他最嚮往,最美好的時光。不幸的是,他那天真是忍不住了,在與女兒玩耍時,又再一次出手打人了。這次,兒子心裏亦很難受,不停說因為家姐做了某某某事情,所以讓他感到不高興,他才出手打家姐。兒子在冷靜後,清楚知道這一次他不能吃下午茶了。剛巧,這件事正發生在下午茶的時間,女兒走到廚房裏,把水果、餅乾拿出來吃。兒子只是躺在沙發上,還一臉氣鼓鼓的樣子,但卻默不作聲。兒子沒有哭鬧說要吃下午茶,因為他知道我為他所訂下的界線──再打家姐便不可以吃下午茶。

macdonald

有幾次,我和丈夫都因著兒子打家姐,而不給兒子吃下午茶。有時,我們知道兒子已真心悔改,得著教訓,丈夫便用了一個很好的方式──一致但有彈性的方法,讓兒子可以吃到下午茶,女兒和兒子的關係又可以再次修補。我的丈夫試過買了豐富的麥當勞給女兒作為下午茶。他對女兒說:「弟弟今天打了你,後果便是沒有下午茶吃。今天的麥當勞,我只是買了一個餐給妳吃。如果妳想,妳可以分給他吃的。」每次,女兒都會分給兒子吃,兒子在美食當前,也嘴饞了。他會感激家姐與他分享麥當勞,並感受到家姐對她的愛。丈夫在此時更加會推波助瀾,跟弟弟說:「你看!家姐是很愛你的。爸爸今天沒給你下午茶,但家姐也願意與你分享食物,她真是很愛你。你不要再打她呢!」我覺得丈夫的方法很聰明,在管教上能做到一致但有彈性,而不是默守成規呢!

三大效果

效果一:建立個人洞察力

作者指出重新引導孩子能幫助孩子培養個人的洞察力。只要孩子能覺察、反思自己的感受,便能學習如何面對困難。每一次的重新引導,父母都能幫助孩子透過討論,引導孩子更加了解自己。這樣的反思,能夠訓練孩子的心智省察力,進而建立他們的同理心。

效果二:建立同理心

當一個人能夠反覆思考或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大腦便會作出改變,建立上層大腦以他人為中心的同理心部位,又稱之為大腦前額葉皮質的「社交迴路」。因此,透過反覆練習和思考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別人,孩子便能懂得易地而處,從別人的角度看事情,建立同理心。

效果三:整合與修補裂痕

當孩子省察自己的行為,同時又明白他人的感受,他們便會學習如何改正過錯,彌補錯誤。這樣,孩子便能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承擔後果和學習如何修補與人之間的關係。要讓孩子跟別人道歉,真的不容易呀!我在上文也提及我的兒子是十分固執的,我不能強迫他即時跟別人道歉,我會在他準備好的情況下,才邀請他向別人道歉。當孩子心態調整好,他不再感到焦慮,這對孩子而言也是有益處的。

每一次的衝突,每一次的情緒失控,都是一個教養孩子的好時機。家長如果能以正面和積極的態度,善用每一次的機會管教孩子,孩子的上層大腦便有更多的練習機會建構洞察力、同理心、解難能力。「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這條路是難走,但能風雨同路,作父母的能彼此扶持,必能走過崎嶇不平之路,帶孩子進人佳美之地。大家加油呀!

延伸閱讀:

好書推薦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第一講

好書推薦:《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第二講──認識大腦,和孩子進行情感連結

值得父母反思的課題 :一起思考汪培珽《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

我的好書推介:必看汪培珽《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過來人分享:是否必須跟《從零歲開始》一書湊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