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第二講──認識大腦,和孩子進行情感連結

emotion

人的大腦構造十分複雜,並可以根據經驗而作出改變。因此,我們要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發展一些有意義的學習經驗,使孩子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與此同時,作為父母,在教養孩子的時候,我們又不用刻意避開一切的負面經驗,因為這是成長的必經階段。

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的分別

大腦的構造十分複雜,可以分為左腦和右腦、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還有記憶中心和痛感受器。它們各司其職,並且可以透過我們和孩子之間互動而有所改變,作出整合。那麼,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有什麼不同?我根據書中所述,整理出重點如下:

 上層大腦下層大腦
職責負責思考、做決策、控制情緒 學習社交技巧、接納能力、建立同理心、道德價值觀直覺反應、有強烈的感情
操作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受到威脅,大腦前額葉皮質表會做出冷靜的決策並控制情緒衝動。孩子的感覺系統會接收到接觸者的身體語言和言語間表達的信息。如感到受到威脅,便會作出自我防衛,甚至還擊和反抗。

大腦到25歲時才可以發展完全,這也說明為什麼孩子的年紀越小,他們情緒失控時,更加一發不可收拾。對於12至13歲,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他們亦因著身體荷爾蒙的改變,加上下層大腦發展未成熟,而常常處於情緒失控和憤怒之中。

brain
從圖中可以看到上層和下層大腦各司其職。

認識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的分別,齊齊當不抓狂的父母

在第一講裏,我十分強調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先要好好控制自己的下層大腦,以致管教時更有成效。父母能夠在孩子失控時,不再刺激孩子的下腦杏仁核區域,使它變得更活躍,更加憤怒,這便是好的開始。否則,當父母的杏仁核都正在失控,最後發生更激烈的衝突,便會導致兩敗俱傷。因此,父母懂得在小朋友發狂時,與他們進行腦部連結,並啟動上層大腦,便能夠幫助下層大腦冷靜下來。

大腦是會根據經驗而作出改變的。父母如果經常在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時,能夠先不抓狂,再與孩子進行情感連結,孩子的上層大腦便會因著重複的經驗,使腦部的構造發生實質的改變。最終,孩子的上層大腦便因著多次的正向經驗,而得到充份的成長。這時,我們便可以發展孩子的內在技能,讓孩子學習如何抑制自己的脾氣並作出反思。

在孩子未發脾氣時,父母先作主動出擊

作者在書中提及在管教孩子時,如果父母能夠洞察到孩子即將要發脾氣,家長能及時主動出擊,便可以防患未然,解除一場即將發生的危機,父母便不用收拾殘局。例如父母可以在離開公園前,告知孩子多玩五分鐘便要回家。提前告知能讓孩子有心理的準備,避免孩子亂發脾氣。其次,父母可以規定孩子上床睡覺的時間,避免睡眠不足而引起的情緒暴躁。此外,父母若能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是否感到餓?累?寂寞?憤怒?父母如果能夠作出適時的回應,傾聽孩子的感受,便能避免一場情緒風暴。

與孩子進行情感連結的好處和壞處

不抓狂的教養法的好處便是讓父母在管教孩子時表達愛和尊重,並帶給孩子安全感。此外,孩子能從直覺反應轉為接納別人的意見,這有利於建構大腦。然而,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讓孩子做出你想的行為,因為人腦的構造真是十分複雜呢!那麼,我們要如何與孩子進行情感連結?

  1. 細心聆聽孩子的內心世界
  2. 用身體言語表達同理心,如身體靠近、摸摸孩子
  3. 用語言表達明白孩子的內心世界

作者指出不管在什麼的管教情境下,父母都需要以情感連結的方式作為管教子女的第一個步驟。因為當孩子陷入掙扎時,他們很需要父母在他們身旁幫助他們。父母能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懂得用愛來回應孩子的需要,親子的關係便會變得更好。

我的例子分享:姊弟因為玩LEGO而吵架

弟弟最近愛上玩LEGO,他用很多的積木拼砌出不同的車、城堡、城池等。今天早上,我坐在客廳中悠閒地看書,家姐和弟弟也在客廳中玩LEGO。家姐跟弟弟說:「我可以和你一起玩LEGO嗎?」弟弟說:「可以。」但當家姐再一次問弟弟可否拆去已砌好的積木,重新再砌的時候,弟弟的情緒便開始高漲,並帶有一點激動的語氣對家姐說:「不可以。我很辛苦先砌好的,你不可以把它們拆掉。」於是,家姐便向我發出求救的訊號,跟我分享這件事。確實,弟弟幾乎用光積木配件,家姐根本不能砌LEGO了。最後,我便把一盒新的LEGO拿出來給家姐玩,她便可以玩LEGO了。

lego
弟弟差不多用光了LEGO配件,家姐沒有配件可以砌LEGO了。

我本以為這個方法能一了百了,我又可以安心地看書。沒想到,弟弟接著便打擾家姐砌LEGO,時而伸手取走一些配件、時而取走她的圖紙。家姐也按捺不住,勃然大怒。家姐的下層大腦開始失控,她發出尖叫聲和吆喝聲,表示對弟弟的不滿。弟弟也因著家姐對他發出的指罵,下層大腦便開始失控。最終,弟弟便出手抓家姐的頭髮,痛得她嚎啕大哭。

整件事件由弟弟開始打擾家姐砌LEGO時開始的。我坐在沙發上,也不住地作出提醒。我提醒弟弟不可以拿家姐的東西,要一起玩。其實,如果那一刻,我能帶走弟弟,在事情即將爆發之前,與他進行情感連結,傾聽他的內心世界,我相信事情便能迎刃而解。可惜,我的反應比較慢,未有主動出擊,成功阻止這場危機呢!

當家姐在大聲哭鬧,弟弟還滿臉通紅,怒氣沖沖的時候,在家辦公的爸爸便大聲地指罵弟弟的不是。弟弟因著爸爸變成了情緒抓狂的爸爸,便變得情緒高漲,哭聲震天。爸爸把他帶到房間,並給10鐘的時間讓他自行冷靜。同一時間,我便快快地安撫女兒的情緒,與她進行情感連結。與此同時,弟弟發狂地在房間大叫:「我不要10分鐘!我不要10分鐘!」我突然想起我昨天才寫道:把孩子面壁思過,讓他獨自冷靜,會讓他感到很孤單。如果我們要用這種方法,作父母的便要陪伴孩子一起冷靜。(詳見《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第一講)那刻,我真的想把自己分成兩半,一半給家姐,一半給弟弟呢!於是,我便把家姐交給我丈夫,希望丈夫能安慰及回應家姐的需要,而我便跑進房間,陪伴弟弟。

當我進到房間後,我便發現我的床變得一片狼藉,不堪入目。床單、被單、枕頭灑落一地,做媽媽的好需要深呼吸,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弟弟那刻仍然情緒失控,對著空氣揮拳跺腳,大喊:「我不要10分鐘!我不要10分鐘!」我温柔地對弟弟說:「現在媽媽陪伴你一起冷靜。」我嘗試接近他,想用身體語言與他進行情感連結。不過,他的情緒實在高漲,我也要懂得保護自己,避免他踢倒我呢!温柔的語氣能把孩子由激動的情緒,漸漸地緩和起來。我便可以開始透過情感連結,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把弟弟從直覺反應轉為接納意見。

透過情感連結,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

當弟弟的哭聲稍為緩和時,他慢慢邊哭邊跟我說:「家姐答應了我一起玩lego,但她最後自己砌lego,不肯和我玩,所以我很生氣。」弟弟能說出這番話,代表他的上層大腦能開始發揮作用,掌控下層大腦。於是,我便認同他的感受,明白家姐答應了跟他一起玩,最終自己玩,真的會感到不高興。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我也同時在思考:我想弟弟在這件事中,學會什麼?他又要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出手打家姐?最後,我在引導和管教孩子時,作出了以下的分析:

  1. 家姐說想玩lego,意思是指她想砌lego。至於你說家姐答應跟你玩lego,其實你是想家姐與你玩你已砌好的lego,一起玩當中的情境遊戲。家姐所說的 “玩lego”與你所說的 “玩lego”,其實是不一樣的。
  2. 你可以用言語向家姐表達,你是否想一起和我玩lego,而不是把家姐的lego配件和圖紙拿走。
  3. 打人是不對的行為。一旦打人成為了習慣,在街上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以威力解決,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透過我分別跟弟弟和家姐進行情感連結,他們的上層和下層大腦,左腦和右腦都得到整合。這種方式有利於大腦的前額葉皮質發揮作用,平衡他們的情緒、控制衝動,並學會以同理心對待他人。

最後,在弟弟和家姐心情平穩的時候,他們都能彼此溝通,互相道歉。至於我的丈夫,他最後也能放下手頭上的工作,跟弟弟說對不起,說他剛才也情緒失控,用錯方法提醒弟弟。

引用丈夫最喜歡管教小朋友的一節金句,「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雅各書1:19-20)用愛去教養孩子,父母先要不抓狂,真的一點也不容易。丈夫也需要學習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至於我,我也要反應更加快,觀人於微,便能避免很多場不必要的情緒失控場面。

延伸閱讀:

好書推薦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第一講

好書推薦:《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第三講──培養洞察力、同理心、修復力

值得父母反思的課題 :一起思考汪培珽《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

我的好書推介:必看汪培珽《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過來人分享:是否必須跟《從零歲開始》一書湊BB?